近年来,桂平市聚焦淡水养殖,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通过设施化养殖、示范化创建、标准化管控、产业化经营等方式,促进鱼肥民富,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该市共有水产养殖面积7.35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8.699万吨。其中,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8.2777万吨,同比增长13.15%。
设施化渔业水平不断提高
1月8日,笔者走进桂平市三棵竹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只见生物浮床将平滑的水面划分成一条条整齐排列的宽5米长22米的“跑道”,桂平市三棵竹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陆修恒舀起一勺鱼料向“跑道”撒去,鱼儿纷纷抢食,激起一朵朵欢快的水花,场面颇为壮观。
“我们这个‘跑道’原来是一个矿坑,现在一个‘跑道’养的鱼1万尾左右,相当于七到八亩鱼塘这么多。‘跑道’式养鱼,无论是喂料、放鱼、捕捞、卖鱼都很方便、高效。”陆修恒介绍,该池塘循环水“跑道”式养殖示范项目现有漂浮式养殖水槽16条,配套有增氧系统、吸污系统、拦鱼网、水质监测系统、物联网管控软件系统等设施,年产成鱼80多万斤,年总收入超650万元。
近年来,桂平市充分利用本地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坑塘、废弃矿区、庭院空地,通过升级传统养殖基地设施设备,大力发展集约高效的设施渔业,成功培育、发展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跑道”式养殖、陆基循环水圆形池养殖、光伏基地“渔光互补”、工厂化育苗等多种模式,实现渔业增效、生态增绿。目前,该市在养“跑道”式养殖水槽227条,陆基圆形养殖池584个。2023年,该市设施渔业产量 1.3万吨,同比增长23.61%;产值9.2452 亿元,同比增长7.94%。
示范化创建促进产业增收
“你看,我今早卖虾就有3000元收入!”南木镇朱凤村村民梁海高兴地拿出手机向笔者展示他卖虾的收款记录。据梁海介绍,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2022年开始加入稻虾种养的行列,目前养有小龙虾50多亩,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梁海所说的龙头企业,正是位于南木镇中桥村的广西桂平维军生态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荣誉称号。目前,该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示范带动的模式,带动、辐射周边农民种养稻虾1万多亩。
为擦亮“中国富硒小龙虾之乡”字号,近年来,桂平市以稻虾平养模式为抓手,因地制宜利用光伏板下田块、旱改水田块、冬闲田养殖等养殖小龙虾,大力推动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目前,该市形成了以大湾、江口等沿江9个乡镇为“稻虾融合发展示范带”,以南木镇、厚禄乡为产业发展核心的“一带双核”发展格局。2023年,该市稻虾种养面积7.8万亩,同比增长47.17%。全年小龙虾产量累计9458吨,同比增长34%;建成稻虾产业基地196个,稻、虾产业全年综合产值8.2亿元。
桂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覃海强介绍,桂平市从最初的“围沟种养”到现在大力推广的“平养种养”模式,都坚持“双季稻为主,先种稻,后养虾”原则,不断探索形成“双季稻+浅沟+平养”一套适合本地的种养模式,确保粮食稳产、农民增收。
品牌化打造成就亿元大产业
位于桂平市金田镇古东村的明洋黄沙鳖养殖场占地面积10多亩,拥有各大小池50多个。“我们主要以育黄沙鳖苗、销售商品鳖为主,年售鳖苗超20万只,年产值70万元左右。”桂平市金田镇明洋黄沙鳖养殖场负责人林明洋说,2003年开始,利用自己屋后的空地探索发展黄沙鳖养殖,经过20多年的养殖经验积累,形成了“庭院渔业”建池养黄沙鳖的模式。同时,还为养鳖户提供苗种、饲料和技术,解决黄沙鳖苗和商品鳖的回收和外销,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据悉,该养殖场是桂平市黄沙鳖养殖示范基地,被评为“贵港市示范家庭农场”。
近年来,桂平市积极探索“ 仿野生生态 ”黄沙鳖养殖模式。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搭建仿野生生态场景,建池养鳖发展“ 庭院渔业 ”,稳步推动黄沙鳖仿生态养殖提档升级。大力推进“ 桂平黄沙鳖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目前,该市已建成黄沙鳖养殖示范场8家,黄沙鳖庭院养殖户1.1万多户,总面积 1.24 万亩。2023年黄沙鳖产业产量达 6636吨,产值 7.96亿元。
如今,发展黄沙鳖庭院养殖已成为桂平市养殖业的一大特色。2010年,原农业部批准对“桂平黄沙鳖”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桂平黄沙鳖”被列入第三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