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22头猪起步,到集团总资产超2100亿元、子公司超300家,牧原集团不断刷新着大家对养猪行业的认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从事养殖事业的企业来说,种难,养亦难,水如何绿、山何以青?金山银山怎么构建?近年来,内乡县与牧原集团合作积极躬身“种养循环”之难局,进行了“舍与得”的探索实践。科技赋能粪肥回归生态又成宝2023年12月28日,走进位于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放眼望去,21栋房猪舍整齐排列,米白色的外墙、宽大的通风透气窗,让人宛若置身现代化工厂。这片猪舍年出栏量达210万头,总占地面积2800亩,总投资约50亿元。进入立体式的楼房猪舍,母猪、保育猪、育肥猪被分别圈养在不同楼层,一个个高科技探头时刻监测着业务风险点。每栋楼均涵盖母猪舍、产房、保育与育肥一条龙规划,猪群通过内部的电梯进行流转,每生产单元年出栏肉猪约10万头。在猪舍内,牧原自主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不停巡逻,持续采集猪的数量、体重等参数。饲喂、粪污清理、控温、控湿等全由机器人完成,用科技更好地保障了猪群的健康。养殖业避免不了各类污染,牧原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记者在综合体环保区内看到,猪的粪污通过楼栋的管道统一收集,最后泵送至环保区经过固液分离、液体发酵等再次利用。“养猪要发展,环保要先行。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打造‘养殖-沼液-绿色农业’为一体的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将养猪生产的粪肥全部资源化利用,重新还田,做到养猪零排放、零污染、全循环。”综合体运营管理负责人刘艳乾说。据介绍,牧原集团在内乡建有各种类型养猪场26个,产能420万头。肉食综合体就坐落在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附近。其中,项目区内有牧原生态(环保)型养殖场14家,生猪出栏78万头,年产粪肥150万吨左右。集团在各个养殖场安排农艺师对场区周边的土壤多点采样,测土配方,打通作物资源化利用路径。“牧原集团按照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循环、就地消纳的要求,对养殖场周边7万余亩耕地,开展沼液管网配置,养殖粪肥的资源利用率达到了100%,实现了‘猪养田、田养猪’的生态模式。”内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蔡广和说。种养循环“望天收”升级“吨粮田”记者来到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新一茬的小麦正在茁壮生长。田边立着醒目的“猪养田、田养猪,农田变良田”标语。这片曾受天气影响大、产能低、灌溉难的土地,如今在一群“新农人”的管理下,通过探索“种养循环”之路,变身高产良田。作为种田的“老把式”,王店镇岗樊村村民王定根对此赞不绝口:“俺家6亩多地都托管给牧原,每亩每年收益1100元。我们可以外出打工,也能趁农忙时节在示范区的农田里打零工。”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主要由县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农民把土地托管给牧原集团下属的牧原农业发展公司经营。示范区规划面积6.7万亩,涉及3个乡镇、24个村、10000余户农户和14个养殖场,主要通过沼液还田,种养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吨粮田”。“90后”吴祖坤是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项目负责人,从2021年起,他拉起一个只有5人的“90后”团队,在示范区种下玉米,开始探索利用猪场沼液肥循环科学种田。他们最初种植的6200亩地有一半是岗坡丘陵,土质薄、灌溉难、产量低,通过种养循环模式的应用,玉米和小麦连作,亩均增产20%。前不久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案例”,牧原“数字化种养循环”案例成功入选。“这是牧原的第24、29分场,这是我们这个项目降本增效,取得成功的法宝。”吴祖坤指着东边一排排标准化猪舍说,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肥料厂。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还能提升农田质量,实现农户减投增收。5人如何管好6200亩田?他们全靠科技的力量,采用卫星和多光谱无人机以及田间信息监测系统,确保团队对每一块地的长势都清清楚楚,原来需要数十人巡田的工作一人即可做到。项目区重点改造了灌溉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精细化”,地表水利用率、水肥一体覆盖率、灌溉智能化率都达到100%,可节水40%,减化肥、减农药50%,节省人工95%。截至去年10月,牧原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已覆盖农田421.5万亩。2023年,牧原集团累计开展农技服务8059次,覆盖10907个村庄,培训农民24.31万人次。粪污有机肥还田替代化肥14.68万吨,减投增收352.27元/亩,实现直接经济价值14.85亿元,为粮食高产稳产、农民增收贡献了力量。机制创新种养循环样板呼之欲出记者来到默河灌涨镇段,柏油路干净整洁,治理后的默河水体清澈,白鹭在河面嬉戏,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里,麦苗迎着寒风摇曳……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态和谐的喜人景象。眼下,内乡县依托牧原集团打造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转变经营方式,突出种养循环,创新投资模式,乡村振兴工作实现了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种养循环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高标农田建设专委会专家看来,关键在于实施主体的“本地化”,全程落实“投融建运营”一体化的特色项目。该模式已成为南阳乃至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样板。政府主导投资。内乡县政府授权县级平台公司承担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任务,建成后招引社会上有实力、有技术、本地化的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运管主体,负责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行及全面管理。土地托管融合。接下来,将持续推进以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通过托管运营,形成平台、企业、农民高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权,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同时,该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新增耕地、地力提升、节水节肥、土壤碳汇等进行增益核算,融入投资回报范畴,确保示范区前期投资还款充足,后期收益稳定持续。数字化统一建设。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项目开始就参与到设计和建设中来,实施过程遵循农田基建、水肥一体、现代装备、智慧农业等“十二化”标准,保证了高标准农田的正常运作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的喷灌水肥一体,智能化植保,机械化播种收割,并且实现增产30%以上。企业化专业运营。内乡县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负责全程组织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吸引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做生产托管经营。长效化综合管护。建好数字指挥中心,做到“绿色农田一张图”,为农田生产管理及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制定工作机制,确保长效运营。示范区由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相关农业合作社进行联合管护,对相应的设施设备、生产要素、分配机制等进行责任明确,依靠本地企业的责任担当,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后续管护、长期发挥效益等难题。(陈琰炜 陈 琼)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牧原,发轫于内乡,阔步走四方,紧盯“一头猪”,版图遍神州,牧原造就了猪业航母,锻造出养猪帝国。内乡,联袂牧原舞翩跹,弯道超车成高原,落地内乡的全链条式的牧原项目已由“牧原系”嬗变“牧原云”,中国养猪看内乡,内乡在全国标注了新地标。“牧原强则内乡强,牧原兴则内乡兴”,腾飞的内乡正在心无旁骛奋力打造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锻造中国农牧装备之都,内乡擘画的“三县”建设宏伟蓝图正因有了牧原这个“压舱石”,进而拼出了胆气,壮出了声威。为使外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牧原,根据县委主要领导指示,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内主要媒体和优秀“写手”走进内乡牧原系企业,通过文、图、视频联动,开展对内和对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以独特视角给您讲述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牧原。今天推送:种养循环点亮生态农业,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