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规模养殖有点“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5  浏览次数:81
核心提示:  5年时间能改变什么?太和县达江家庭农场负责人邹岩交出的答卷是:把一个仅有8头牛的家庭养殖小作坊,发展成年存栏1000头肉牛的现代化养殖场。  
   5年时间能改变什么?太和县达江家庭农场负责人邹岩交出的答卷是:把一个仅有8头牛的家庭养殖小作坊,发展成年存栏1000头肉牛的现代化养殖场。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太和县税镇镇的达江家庭农场,只见一排排标准化养殖大棚一字排开,工人驾驶上料车来回穿梭,定时定量为牛均匀上料。栏内,一头头肉牛被养得膘肥体壮。“牛肉价格稳定,我们养殖场收益可观。”邹岩的言语中满是喜悦。

  2018年,在外打工受挫的邹岩回到家乡从事黄牛养殖。因为没经验,他从8头牛开始养起。没想到第一批牛出栏,扣除饲料、人工等成本,他居然赚了5万多块钱,这让作为门外汉的邹岩格外惊喜,他立即继续购买小牛,一点点扩大规模。

  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在摸索的邹岩,养殖技术和经验持续积累。2021年,看好肉牛养殖前景,邹岩投资近1000万元,建立了占地面积200多亩、拥有5个标准化厂房的肉牛养殖场,并专门从新疆和内蒙古引进小牛进行养殖育肥。

  “内蒙古的牛,买的时候不到200斤重,每头约8000元钱。养年把时间,卖的时候,能长到1000多斤,每头能卖2万元出头,扣除人工、草料等成本,一头牛能挣6000块钱。”邹岩说,相比较而言,新疆牛利润要低一些,但扣除成本,每头也能挣四五千元。

  养殖场利润可观,但用工并不多,仅有6名工人。邹岩介绍,养殖场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配套机械化设备,很多工作借助机械完成,事半功倍。“比如撒料,借助上料车,1名工人3个小时就能为1000头牛完成上料。相较之前的传统养殖,效率提升十多倍。”邹岩说。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达江家庭农场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玉米、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我们每年利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总量超过9000吨。”邹岩告诉记者,眼下,他正有新打算:建立皖北黄牛保种培育基地,企业规模更上一层楼的同时,还更好保护地方黄牛品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